人形機器人,新的“終結者”

人的存在,不管從哪一方面看,必要性都會削弱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。

作者:李少威 來源:南風窗 日期:2024-10-15

中秋假期帶小朋友看了一部題為《荒野機器人》的動畫電影,講的是一個人形機器人意外流落到海灘,進入?yún)擦謩游锸澜缰蟀l(fā)生的故事。通過學習功能,它掌握了動物的語言;而因為新的意外,它負擔起了養(yǎng)育一只小雁成長的責任。在此過程中,機器人逐漸萌生了感情,具有了“母性”和“人性”,它在隆冬時節(jié)救拔眾生,成為被接納、被尊重的英雄。

這是一部幼稚而溫暖的電影,由此我想起了2001年斯皮爾伯格的經典影片《人工智能》。一對失去孩子的父母,領養(yǎng)了一個機器男孩大衛(wèi),大衛(wèi)是技術突破的產物,具備人類感情。當他被拋棄之后,孜孜不倦地尋找“媽媽”,歷盡劫難,曲折、憂愁甚至有點悲傷的故事,引導者觀眾思考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相互關系的哲學問題。

如果說《人工智能》只是一種科幻式的憂思,那么《荒野機器人》則更像是對孩子進行的即將發(fā)生的現(xiàn)實的科普,是在對未來一代做思想準備式的教育。

人形機器人的時代的確已經降臨。2024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(yè)化元年。據(jù)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(yè)大會發(fā)布的報告預測,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27.6億元,2030年有望成長為千億元市場。也就是說,未來短短數(shù)年里,人性機器人會越來越多地出現(xiàn)在社會空間里,嵌入人類世界,與人類相處。應用場景,可能是做保安、當護士、送快遞、成為廚師、照顧老人、接送孩子、協(xié)管交通、打掃衛(wèi)生……甚至有可能,承擔當下貓狗的寵物功能,成為陪伴者,或者少子化時代的生育替代。它在生產領域和管理領域同樣會發(fā)揮巨大作用,成為強大的生產力。

人形機器人是否可能具有人類的情感機制以及審美能力、價值判斷能力?從科技發(fā)展的角度看,相信是完全可能的,而且實現(xiàn)的時間會比預想的要短。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憂思很大程度上正來自這個問題,2004年威爾·史密斯主演的電影《我,機器人》思考的便是人工智能具備了人類情感機制和價值判斷能力之后,有了自主意識,從而造反,把人類置于被奴役地位的可能性。這也是人類對人工智能最深沉而普遍的恐懼。

不過在今天,我認為重點還在人本身。毫無疑問,我們當前熟悉的社會狀態(tài),都會被人工智能所“終結”。也就是說,人形機器人介入生產和生活領域,會開辟一個我們今天十分陌生的世界。正如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開啟的當下世界,20年前我們無法想象,我們過去熟悉的,事實上也已經被“終結”。而且這種迭代般的“終結”,頻率正在不斷加快。

新的“終結”,多半不決定于人形機器人是否具備情感機制,而決定于人類本身會因為它們的存在而改變自身的情感機制。本來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就讓人類變得越來越自我孤立,對社交的需求大幅下降,應對現(xiàn)實場景的能力也因為缺乏訓練而日益削弱。人形機器人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孤立,因為有更多的事情會被代勞。

孤獨的人類已經和貓狗發(fā)生了越來越深的感情聯(lián)結,每一個身邊都有許多以貓狗為子女,自稱“媽媽”或者“爸爸”的親友,或者自己就是其中之一。如果把有生命的寵物也視為“物”的一種,那么總體趨勢就是,人類社會的“戀物”傾向越來越明顯了。也因此,人與人之間日發(fā)疏離。

也許很快,人類有能力給人形機器人注入情感機制但還沒有做這一步的時候,人類自身已經把情感傾注到了它們身上。一個人形的同伴,甚至可以被刻畫得與真人無差別的機器同伴,會成為我們愛的對象,因為它們在生活中占的比例太大,從而絕大部分的尊重、體貼、撫慰,都來自它們。從而,除了科學,大部分的歷史積累的知識都會失效。

?人的存在,不管從哪一方面看,必要性都會削弱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。


版權聲明

本刊及官網(wǎng)(南風窗在線)刊登的所有作品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圖片、聲音、錄像、圖表、標志、標識、廣告、商標、商號、域名、程序、版面設計、專欄目錄與名稱、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、信息等)未經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,違者必究。

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-61036188轉8088,文小姐。